11选5投注计算器窍门
11选5投注计算器窍门
你的位置:11选5投注计算器窍门 > 新闻动态 > 经济有周期, 人无再少年

经济有周期, 人无再少年

发布日期:2025-07-05 18:54    点击次数:129

花有重开日,人无再少年。

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会和希望,放在一个宏大的背景下,经济周期也不例外。

对90后来说,可能80年代就意味着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;对95后来说,移动互联网也是一个不错的风口;对00后来说,电商和直播短视频,同样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机遇。

这其中当然不乏单纯的怀旧和“我当时要有这样的机遇,我也行”的虚假自信,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经济周期上行或下行,的确能够对一代人造成极其深远的影响,而最能够说明这一点的,显然就是日本。

1991年日本泡沫经济破裂时,25岁的平成元年世代与45岁的团块世代,就此被抛入截然不同的命运轨道。野村综合研究所数据显示:1990年毕业的大学生终其职业生涯平均收入比1989届降低23%,这就是著名的"就职冰河期"效应。

与此形成残酷对比的是,日本55-60岁的管理层在1995年银行坏账处理中人均获得2.3亿日元提前退休补偿。这种代际财富转移造就了日本特有的"年龄断层线"——经济产业省《人口结构白皮书》显示,2020年日本家庭净资产中,60岁以上群体占比达68%,而39岁以下仅占3.7%。

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,当一个时代过去之后,那些“红利既得利益者”和未能品尝到红利的年轻人,可能就此走上天差地别的不同人生。

在日本《广场协议》后的资产狂欢中,日本证券行业的年轻人,年收入可达3000万日元,这相当于当时日本大学教授的5倍收入。三菱UFJ银行档案记载,1989年日本30岁以下交易员创造的利润占全行46%。

年轻人贡献了更大的利润占比,但当一个危机时代到来的时候,他们很快就被抛弃。

到了1990年代,日本45岁制造业中层管理者在人力优化之后,再就业成功率不足17%,这是日本厚生劳动省1993年的数据。

日本的地产泡沫和金融泡沫破灭之后,最先遭殃的就是日本企业;当时的日本企业背负巨额债务,为了减亏,人力优化成了近乎唯一的选择。

当所有的日本企业都开始这么做的时候,中年就业和年轻人就业都开始艰难,随即日本消费暴跌,企业营收下滑,形成负面循环。

日本就此开启“失落的三十年”。

索尼前常务董事天外伺朗在《组织的寿命》中揭示:2005年日本上市公司高管平均年龄达58.2岁,比美国同业高出9岁。

这种年龄结构也直接导致互联网Web1.0时代,日本互联网企业IPO数量仅为美国的1/8。庆应义塾大学研究显示,35岁以上转行IT者,五年后仍在岗率不足12%。

这是日本错失互联网浪潮的本质原因;但日本为什么会错过这波互联网浪潮呢?还是因为经济周期,企业艰难减少人员招聘,而日本上市公司中大量的高管都是中老年人,他们接受新事物能力更差,也变相错失了一波机会。

年轻人上升无门,甚至进入不了大企业;而原有的位置上又坐着大量中老年人,职场上升通道变窄,本质上也预示着日本宏观经济迎来了一个下行时代。

在这样的周期里,日本年轻人所能够做的,自然也很少很少,于是乎,“平成废宅”和“低欲望社会”就都来了。

提到近代日本经济,我们常说日本“失去了三十年”,但这是非常广义的概念;在狭义上,日本从未失去三十年,真正失去三十年的,反而是日本大量的年轻人和中年人。

缺乏向上通道和更好的就业机会,在这样的语境之下,他们失去了三十年的光阴。

人生能有几个三十年?尤其是在风华正茂的时候?从这个角度出发,我们也就更容易理解,为什么今天的日本年轻人“死气沉沉”,一蹶不振。

三十年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,日本社会也由此进入“下流社会”,这是一个社会阶层向下流动的时刻。

日本社会学家三浦展在《下流社会》中的测算:日本35岁被人力优化的白领,学习新技能的投资回报周期长达8.3年,远超美国同情况的3.2年。这导致日本35-44岁群体中,"职业冻结"(放弃职业发展)比例高达38%。

35岁被优化,学习新技能投资回报周期长达8年,这意味着日本白领一族要等到四十多年之后,才能够开启职业生涯第二春,这也导致日本放弃职业发展的比例高达38%。

不是所有人都有耐心等待8年之久,只为一个有可能的将来。

不婚化、少子化、就业难、啃老、穷忙,今天日本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,都和日本年轻人的生存困境有关。当一个社会中代表着活力与希望的年轻人普遍陷入生存的困境时,原因也一定不在他们身上。

这也是任何个体都无力反抗的沉重枷锁。

事实上,曾经90年代的日本毕业生,因为找工作,也曾仰仗“神灵”;当时一些日本庙宇就有许多日本大学生“祈求就业”的护身符,当时的就业之难,也让日本年轻人一度仰仗神灵。

除此之外,在人均GDP停滞的情况下,日本社会还面临着少子老龄化问题,居民收入以退休金的形式加速从在职人员转移到退休的老年人手中。

其结果就是,过去几十年日本退休老人的生活并无明显变化,但如果聚焦于年轻人就会发现,他们的收入明显呈下降趋势。

事实上,消费和上进是现代社会个体普遍意义上,每个人都具备的素质。

但一个人如果不消费,或者说字面意义上看起来不上进,那当然不是他不想,更多的,是因为其他因素限制了他的消费或上进。

努力之后回报减少,以及生活负担太重,或许才是根本性原因。

我也时常在想,如果回到80年代那个风起云涌的社会,自己是不是会更强;再不济,回到2016年自媒体刚刚兴起的时代,是不是早就实现了财富自由。

曾经的年轻人,意气风发,梦想着改变世界,最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突然发现,就连自己都改变不了。

不仅改变不了自己,还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,可能被企业所抛弃,甚至人到中年还要被迫退出就业舞台。

这个时候不免哀伤,一个时代于自己而言,终归是过去了,而未来的新时代,似乎也不属于自己。

中年人退出就业舞台,这事在日本2010年代就发生了。

以2015年和1995年进行比较会发现,日本四十五岁的人口虽然有所减少,但其中未婚人数反而增长了一倍以上至650万,另外在日本未婚人群中,和父母同住的人数也从113万增至341万,增长了两倍以上。

人到中年,为什么还要和父母同住?

一方面是非正式工作(灵活就业者)收入很低,许多人只能通过与父母同住减少开支,维持生计。另一方面,一些中年人因为必须看护无法自理的父母,因此一直不结婚和父母同住。

在日本中年未婚群体当中,非正式员工占比在男性中超过20%,在女性中更是超过30%。

随着我们也开始迈入人口老龄化,一系列问题也会随之而来,独生子女、赡养老人,各种各样的问题,考验着已经逐渐步入中年的每一个人。

经济周期,在其中到底起着怎样的决定性因素?

我想,经济周期向上,意味着人们的收入增长,社会保障增加,对未来的预期更强,最终这股乐观会传染每一个人。

当周期开始改变的时候,这股相对低迷的情绪,同样也会传染给每一个人。叠加父母老去,年龄增长和收入停滞,一切过去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,在今天来看都会逐渐变成大问题。

而我们,也终将被这些大问题所左右。

经济有周期,人无再少年。时间裹挟着我们滚滚向前,而我们,也只能够去展望未来,去面对未来,而过去,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变成了历史,供我们述说或怀念。

end.